非关卿我
发布于 2025-03-21 / 4 阅读
0
0

《掌心》剧评之三:人物篇——霓裳

在我们轻若鸿毛的一生中,所思所行,不必一定非得有一个“为己”的理由。——上一篇的结语,刚好可以拿来给霓裳这个角色作个注。为什么先评霓裳?首先当然是因为我很喜欢,由于我对这个人物特别的偏爱,所以我在分析霓裳这个人的时候,想特别发散一下,不愿意管创作者的意图,只聊聊作为一个观众我看到了什么。

这个人物的设定很有意思,从她的出场可知,她年少时曾被郑元欺辱,因此筹谋多年培养了自己的势力想要复仇,结果非常不凑巧,被有相同目标的叶平安抢了先,当然,人不是叶平安杀的,她借了杜梁的刀。再然后,是陆丹心在茶楼酒肆中散播了叶平安入梦杀人的谣言,同时吸引了来自庙堂和江湖的注意,代表人物分别就是伍显儿和霓裳。我很佩服编剧的功底,在整个故事中,对比与参照无处不在,伍显儿和霓裳也可以互为参照,如果说叶平安、陆丹心和采莲等人有不得不与权贵抗衡的立场,元少城有守护邙沟人的责任,那霓裳和伍显儿则是相对自由的,霓裳主动入叶平安的局,伍显儿主动介入康平王的阴谋,她们做出的所有选择,其实并没有一个非如此不可的理由,换句话说,她们的目的相对单纯——为了追求心中的公义或者权力。

为什么说霓裳代表了江湖?她本人并没有很好的身手,却有晋夫子以及一大群没露过面的手下,再最后假扮黄义民之子黄祁的,也是霓裳的人。她自己则能在万国香的贵公子之间游刃有余,打探到不少情报,这也是她最开始结识叶平安时奉上的投名状。在这样一个所有人都有合乎逻辑的背景和出身的故事里,她的存在似乎显得格格不入,接近叶平安的动机也显得过于敷衍。陆丹心和采莲结识叶平安是因为御史案,虽然对彼此一片赤诚,但她们有共同的目标;叶平安在看到元少城的第一眼已经是满心算计,他们是先互相利用,后才动了真心;圣上保叶平安的命,是因为想借朝堂之外的力量搅动眼下的这潭浊水;而伍显儿和叶平安的交往,则算得上是亦敌亦友。只有霓裳一个人,她接近叶平安没有目的,要说真有什么目的的话,可能就是想见识一下这个先下手把自己的仇人给弄死的人究竟有什么了不得的本事。无论创作者是有心还是无意,霓裳这个人身上自带的浪漫气质部分消解了整个故事的沉重感,要说叶平安真的有什么主角光环,金手指就是霓裳。所以我们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感觉,霓裳这个人物不够真实,似乎有点游离于整个故事之外,像个说书人,只不过她是以曲陈情,从元少城到叶平安,都是她的曲中人。

曲为心声——“爱就是爱,恨就是恨”

霓裳的正式出场是由一句诗经开始的——“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曲中人是稍后出场的元少城;郑元死后,她唱了一曲“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这是屈原《九章·怀沙》中的词,此章作于屈原怀沙自沉之前,霓裳唱此曲,不仅仅是对郑元丧音的讽刺,更是对整个时局的悲叹;海宜平死后叶平安离开,她唱了一曲《晚来春》送行——“见君独上高楼去,故门东望不识春”,叶平安也成了她的曲中人。编剧从现实的角度给了霓裳一个出场的理由,可是当我回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拿掉霓裳企图复仇的动机,她的行为其实并不会什么不同,她接近叶平安的目的,可以仅仅是因为好奇。

为什么我认为霓裳接近叶平安的目的可以仅仅是因为好奇?看看她听说叶平安能入梦杀人的反应就知道了,她是出于好奇所以设计接近叶平安的。后来朔丹使臣的夜宴上出事,在采莲的坟前,霓裳想要走,陆丹心质问她,“别忘了,你一开始来找我们是为了什么。”霓裳究竟是为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故事中的人和故事外的我们,似乎都不太能答得上来。后来霓裳回了圣都,叶平安也说,“御史案本就与你无关。”既然与霓裳无关,那她之前是在做什么?之后回圣都找叶平安又是在做什么?其实霓裳在叶平安和陆丹心决裂的时候给过了答案——“我欣赏你的本事,所以郑元死后,我也愿意追随。”

不过,对于追随叶平安,霓裳有所保留,叶平安对霓裳的评价是“霓裳呢,不够信任我”。霓裳看事情比叶平安、陆丹心和采莲诸人都要通透,她发现金禄质库的龚绍门生是海宜平举荐的时候,一点都不惊讶,“不,是你的好海公,海宜平。”这句话,是带了几分嘲讽的。霓裳不信任叶平安的心态和元少城类似,她在万国香推杯换盏的权贵间早就见识过太多黑暗,可能也隐隐觉得叶平安有点不自量力,并不完全相信叶平安真的能为御史案翻案。

但是正因为霓裳的这几分不信任,反倒体现了她江湖儿女的侠义,她结识叶平安后甘做棋子,为了一个与己无关的御史案,为了一个自己都不太相信可能达成的目的,为了三两个萍水相逢的人——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为什么霓裳和叶平安不过相互试探了三两句话,就能毫无保留地信任对方,这是不是太不现实了?其实是因为她们意气相投,她们的结识如果换一种性别背景是很能够体现江湖意气的,传统武侠小说中已经写过太多,而当下传统的侠义精神已经没落,人们普遍变得多疑,失去了相互信任的基础,所以才不容易理解。

霓裳对人对事有种直来直去的干脆,从来不拖泥带水,郑元欺辱了她,她就要郑元拿命来抵;叶平安有本事,她就愿意追随;采莲死了,她要礼乾兆陪葬;知道叶平安骗了她,说走便走;听说了御史案翻案的真相,便立刻要回圣都。“圣都有我放不下的事,有我忘不了的人。”霓裳在扬州对赵甄说的这句话实在太暧昧,导致我再看霓裳和叶平安相识的这一段时,总感觉哪里不大对劲(不好意思~)。叶平安此后针对康平王的谋划,没有霓裳也根本办不成。霓裳从猜不出叶平安在狱中传递的信息到只言片语便猜到叶平安有轻生之念,是在叶平安真的做到了为御史案翻案没有叫她失望之后,她完全看懂了这个人才能够做到的。所以到了终局,哪怕筹谋了整整一年,叶平安一句话便能让霓裳拿回账本,时间仓促甚至根本来不及问一句为什么。站在霓裳的角度,又何必多此一问,她自有她的道理。(谁是知己?霓裳才是!从霓裳最后回扬州的结局来说,她肯定能懂叶平安为何最后选择了假死离开圣都,而元少城最后和叶平安坐在屋顶上看日出,居然还问了一句“为什么”,虽然用了整部剧最温柔的语气,但他还是不了解叶平安啊,朝堂权势只是元少城的追求,叶平安被困在牢笼里太久,想要的只有自由。叶平安说的没错,果然只是萍水相逢。)

我始终觉得,作为主角的最强“外挂”,霓裳出现整个故事中实际上可能反映了某种理想主义的愿景,而这种理想主义就是当下逐渐缺失了的侠义精神。霓裳是一个怎样的人?风流婉转,妩媚多姿,她的出场永远明艳动人,顾盼生辉。乍看之下,霓裳的形象和传统叙事中侠与义应当符合的形象相去甚远,但是我们不能忘了一句古话——“由来侠女出风尘”。而在游侠多出的唐代,这样的一个人虽然看上去有几分不真实,其实也算符合了时代背景。

“事了拂衣去”——为什么霓裳不必死?

在问这个问题之前,倒不如先问问另一个问题,为什么采莲和陆丹心必须死?她们的死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现实的悲剧意义,她们作为无权无势的平民,试图撼动权贵的利益时注定有所牺牲;第二是作为与叶平安最亲近的朋友,叶平安为自己的执念付出了她难以承受的代价;最后一个原因,是很个人的观点,我感觉目前的国产剧不太能处理这种主角之间过于复杂的情感纠葛——采莲死后,她不必面对在叶平安和陆丹心之间做出选择的两难之境,因为当年她被带入废宅并不是因为叶平安催眠;陆丹心死后不必面对知晓叶平安的过往之后的两难之境,过往成为横亘在她们之间的一根刺,陆丹心看到叶平安就会想到被引入废宅的经历,而叶平安就算为御史案翻了案,面对陆丹心时也唯有愧疚,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以己度人都做不到完全心无芥蒂,所以陆丹心劝叶平安放下只能成为遗言。这也让我想起一个很老的剧《神鬼八阵图》里,正好是余乾这个演员演的安禄山,他和蝶衣最后分开时有一段剖白,说他们哪怕相爱也无法在一起了,因为“你看到我就会想起你爹,正如我看到你就会想起我娘”,我一直记得这一幕,那种造化弄人的悲剧色彩太浓。

所以回到霓裳身上,霓裳为什么不必死?霓裳不必面对如采莲和陆丹心可能会面对的两难之境,而叶平安与她相处的时候不必背负太多道德审判,所以霓裳的出场总是很轻盈的,总能消解叶平安周围环绕的压抑感。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霓裳没有执念,她活得太通透。在整个故事中,“可是人都会为自己的执念,付出代价”,有人为了执念失去亲友,有人为了执念付出生命,有人为了执念身败名裂,也有人为了执念举家倾覆。而霓裳其人,一个基调悲凉的现实故事里的一个理想化的人物,我想不到编剧会把她写死的理由。

我第一次把她和《侠客行》联系起来,是在她布局礼乾兆之死的时候,她不是行侠仗义的剑客,做不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但是她为了采莲谋划礼乾兆之死简直信手拈来,的确做到了“杀人不留行”。在帮叶平安揭露了伍氏的阴谋后,她回到了扬州。整个圣都甚至举国可能都听说过了叶平安其人,可圣都之中又有几个人知道万国香最擅琵琶的歌姬霓裳也参与了此事?在整个故事里,从头至尾,不为名不为利甚至不为己,真正做到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也只有霓裳一个人,她不是侠客,谁是侠客?

(我希望在《掌心》的世界里,哪怕采莲和丹心不必死,也能理解并原谅平安的过往,能仍对彼此一片赤诚,在事了之后,将过往轻轻放下,可以把酒言欢,也可以携手浪迹天涯,我们固然想象不到人性的恶,可能也未必能想象得到人性的好。)

写在最后——

演员演得很好,我特别希望她在聊到这个角色的时候能够聊得深入一些,但很遗憾是没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