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平安这个角色有多好呢?好到我想了一圈,想不出近年来有哪一个影视剧的角色能与她相提并论, 她有点早年影视剧人物的影子,这个人物的设定是怎样的?无权无势,没有身份没有背景,出身于医学世家,但是那个时候认为医巫同源,她自己能够轻易操纵别人心理的天赋就被认为是巫术。她生长于通泉县,父亲是大夫,在整个剧情中,唯一正面夸过她聪明的人是她的母亲(另一个可能是伍显儿?不确定有没有说过),还不是正面夸奖,她母亲担心她的聪明被有心之人利用。但是她才不到十岁年少气盛,一定要证明自己,果然就被坏人利用,从此背负了一生都无法赎清的原罪。
叶平安到底做了怎样的恶?她为了证明自己有让人乖乖听话的本事,被时任县尉的杜梁及其师爷郑元哄骗,陆续将三名女子催眠后带入一间废宅,其中的一个就是后来和她成为挚友的幸存者陆丹心。当时通泉县有上百名女子失踪,这些女子成为达官贵人的玩物,而叶平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帮凶。这件事最终败露,是因为监察御史余乾正好巡察至家乡通泉县,陆丹心从废宅中逃出碰到了余乾。之前说了,“余乾”,就是余下的一点点公义。他要主持公义,在早已沆瀣一气的官场中,必定是寸步难行,结果是余乾被构陷,满门抄斩。叶平安因为知道杜梁和郑元的勾当,一家人都被灭口,她侥幸活了下来。——不过对于叶平安而言,活下来与其说是侥幸,不如说是不幸的开始。
赎罪与自毁——“不得其死,不得往生”
往事已矣,叶平安自己如果不说,可能一辈子也没有人知道她做过什么,她对于自己究竟做什么才能弥补从前犯下的错应该很茫然,直到遇到了第一个被她带进废宅的女子阮琴,第一次直面自己做过的恶带来的后果。阮琴从废宅中逃了出来,但却因为流言蜚语在叶平安面前跳崖自尽,她的奶奶诅咒害死她孙女的人“不得其死,不得往生”——这个场景,成为叶平安夜夜都无法安枕的噩梦,她认定了她也是那个被诅咒的人。
正是因此,她有了赎罪的信念,这个信念支撑着她活下去。这也是她第一次悟道,任何“术”都没有好坏之分,只取决于用“术”的人是善是恶,而她有心向善。她开始一边用自己的医心之术治病救人,一边搜集资料等待时机为御史案翻案,替死去的余乾和受害者讨回公道。在她步步为营的算计里,她给自己安排的只有被埋在城外东郊竹林一种结局,不敢奢望能够得到受害者的原谅。也正是因此,她虽然机关算尽,但对自己的命总是透着几分摆烂的心态,就像丹心说过的那样——喜欢剑走偏锋,像是在折磨自己。
在这段对话里,叶平安找了一个与故事发展相契合的借口——因为我喜欢这样,要是我的敌人一想到我就感到害怕,那才有意思呢。叶平安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也想不到,后来康平王伍由敬听到她的名字,也确实感到害怕而宁可退避三分。
叶平安确实是在折磨自己。她第一次以身入局就用自己的命赌了一把圣上的心,虽然擅长操弄人心,但市井小民的尺寸格局,看不透圣都朝堂的诡谲风云。何况世事如棋,哪怕再周密的谋划,也有一步踏错满盘皆输的可能,那万一行差踏错把命丢了怎么办?别忘了,是御史案的信念支撑着她往前走,她不畏死却也不敢轻易就死,因为真正的罪魁还没伏法,她没有资格去死。但是倘若在往前走的路上送了命,那就怪不了她,反正也是该死的人,算是死得其所。采莲死后她去找礼宗旭要回遗体,被礼宗旭识破的时候,她不是觉得和采莲埋在一起也挺好?
她的这种自毁倾向导致了对自己的认知错位。在她的认知里,她不配得到原谅,因此夜夜梦回阮琴于她而言总是无法被拯救也无法被触碰。她算计了自己的众叛亲离,以为这才是她应得的归宿,毕竟她是罪人应当付出代价,死了也不会有人觉得可惜。这也是她后来与伍显儿对峙时说过的,“我们都会为自己的执念付出代价”。叶平安的执念其实并不是御史案本身,翻案于她、于她们而言都是正确而且必须要做的事。她的执念更多的是她认为自己是罪人,因此以身入局时没有给自己留一丝生路,间接导致了丹心的死。她低估了自己在丹心心中的分量,因此从来没有想到过,她这样一个百死莫赎的罪人,竟然有人愿意为了她的算计甘愿赴死,这个人还是被她引入废宅的受害者。
当然,一个人如果只是自毁,那这个人大概不会有多少人格魅力。叶平安的难能可贵还在于清醒,她在每一次布局的时候,都给自己留了足够的生路——摆烂,但还是尽量挣扎一下,能活着最好还是不要死。
叶平安这种向死而生的信念给了她一往无前的勇气。勇气,或者说勇敢这个特质,说起来不过是轻飘飘的两个字,但是无论是在近几年的影视剧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具备这个特质的人都非常少见——做错了事敢于承担后果,无论后果有多么难以承受;认为对的事就去做,无论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论心,它要求人能直面并接纳自己内心最阴暗的部分;论迹,它要求人能为明知不可为之事,哪怕有所牺牲,行事也无悔。叶平安所做的最勇敢的事不是以身赴死在长夏门城楼上揭露海宜平甘愿入诏狱,而是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她心安理得算计了自己的众叛亲离,在他人面前真正直面了自己的过去,一个人或许在无人的时候能够直面自己的阴暗,但将阴暗面摆到明面上去任人指点,则需要莫大的勇气。陆丹心说她是最了解叶平安的人,此话不假,也正是因为了解,她才在海宜平的顺水推舟下张贴布告,成全了叶平安的算计。这也是梅相后来谈及此事时说的,叶平安能不为“德之累”,舍弃了虚名,终于让海宜平自投罗网,还了余乾和受害者清白。
在这之后呢?叶平安又讲何去何从?
还于江湖——叶平安自我救赎的终局与当下要求完美主角的道德双标
在扳倒海宜平后,第二十三集的楔子里,她看清了跳下悬崖的人是自己,其实一直以来,她真正试图拯救的人,正是她自己。
在故事的开篇,我也曾担心过这样的一个人,为了满足观众对于主角道德完美的要求,结局会不会只有一死。倘若她真的最后不免一死,那我会很失望,这说明无论是创作了这个故事的人,还是看这个故事的我们,其实都陷入了和她同样的执念里——叶平安不愿意放过自己,我们似乎也没那么想要放过她?这样一个善良勇敢的人,这样一个论心论迹都问心无愧的人,因为年幼时无心为下的恶,就不配得到一个良善的结局么?所以第二十四集她再次悟道,意识到往事不可追,活着的人不必一定痛苦,但行好事,也配好好活着。
我太爱这场自我救赎的终局了,它的故事走向打破了当下对主角道德完美的要求,也打破了按阶级分配道德的趋势,将人们的目光从对高门贵胄的幻想中拉回了现实。叶平安让人相信在千年以前或许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存在过——她背负的原罪只是为这个故事的开场奠定了一个合理的动机(易于被当代的人接受的动机),或许千年前真实存在过的她,并没有背负着什么原罪,只是万千心怀公义的其中一人,愿意为了世间公义尽自己轻若鸿毛的一份心力,仅此而已。
我个人很不喜欢要求主角道德完美的影视环境,就本质而言,根本不存在完美的人。对人物道德完美的要求不但虚伪,还会反过来加重现实生活中的戾气,我不喜欢这样。另外我觉得有意思的一点,是对厉俊这个人的评价折射出的很多人对权贵的谄媚。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一出场就滥杀无辜,以折磨他人为乐,人命在他眼里是轻如草芥的,只是因为最后的忠于圣上,观众对他的评价就立刻反转了,甚至有人觉得这个人不错,希望他最后能活着。这么看来,观众应该很懂得宽恕,可在审判叶平安的时候,又觉得叶平安不死实在还不清她犯下的错(至少在故事开始)。叶平安做过的好事何止一件两件,而且她伤害三名女子甚至是无心的,厉俊杀胡生这样的人,却连眼都不眨一下,何况他杀的又何止胡生一个无辜之人?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原谅厉俊却对叶平安那么苛求?我只能归因于厉俊忠于的圣上代表的是权力的顶点,苛求叶平安,因为叶平安帮助的只是不值一提的普通人。当然可能有人会辩解,叶平安是主角,对她的道德要求当然应该更高一些。那我也想问一句,真的有必要高到要求叶平安必须以死谢罪,来满足某些人献祭好人的变态心理么?——这是论迹的道德双标。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无论影视剧或小说,在呈现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人物的所有行为都已经有了明确的结果,在私设道德法庭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基于事情的结果反推人物的道德。我不喜欢这种审判方式,它将道德置于功利主义的情境下,违背了道德这两个字的初衷。我喜欢的一位博主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在伸出援手的那一刻,就已经功德圆满,哪怕将来对方恩将仇报,也与此时此刻的善良无关。”厉俊在受伤被叶平安救了之后,问了叶平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救我?”叶平安的回答则是——救人是医者本职。厉俊被救之后为叶平安和霓裳挡住了康平王府的杀手,让她们得以传信阻止康平王和伍显儿的阴谋,这当然是好的结果。那要是厉俊被救了之后反手给了霓裳一刀呢?叶平安再回答救人是医者本职观众还会买账吗?那当然是绝对不会的。因为类似的情况在《射雕英雄传》中包惜弱身上已经发生过,她不是主角不必承担高于常人的道德审判,还是被骂到了现在。当然在这个故事里,叶平安有看透人心的本事,所以她在救厉俊之前已经能猜到厉俊不会对她们怎样,可要是换了普通人呢?一个人在行善之前必须考虑是否承担得起行善的后果——这当然是论心的道德双标。
在最后叶平安为伍显儿精心编织的梦里,伍显儿问她为什么扳倒了礼宗旭和海宜平之后还要继续追查,她的回答是——“我只是,良心难安”。我喜欢这个回答,这个回答带着某种反精致利己主义的态度,让人相信这世上还有这样一类人,会行仁义之事,不计较利害得失。
所以叶平安这个人有多么难得?编剧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一定非常小心,她除了背负的原罪之外,论心论迹都毫无可诟病之处,才在当今如此严苛的审判环境下活到了终局,她的存在至少让人领会了“宽恕”这两个字的分量,我们都应当学会宽恕,宽恕自己,宽恕他人。
遍问此中客,何人愿点灯?——“她就像是照亮了圣都的一道光”
叶平安与元少城第一次达成合作时,她曾去邙沟看过一眼,灰暗的背景下,她就像一抹明艳的光,这道光照亮的第一个人,并不是元少城,而是郭义,圣都的“义”。郭义是什么人?他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寒窗苦读的举子,却求仕无门,因此心中生出许多怨气,这些怨气无可发泄,就导致了他暴躁易怒的性情,但是他挟持叶平安的原因,却是试图为他人伸张正义(虽然是受了有心之人的挑唆),叶平安在一番劝说之后,宽恕了他,这是种善因得善果的开始。叶平安为什么宽恕了郭义?郭义又为什么视叶平安为恩人?这并不是主角光环的加持,而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在所有人都认为他暴虐无常的时候叶平安理解了他心中的怨,所以后来听闻人们对叶平安的指点时他也会忿忿不平,因为他感同身受表象之下必定另有隐情。当然了,他也会在长厦门前振臂一呼,要求伸张正义——这是郭义认识叶平安的起点。
这道光照亮的第二个人也不是元少城,而是处庙堂之高的圣上。叶平安在面圣时的处境,是一个被怀疑杀了朝廷官员的嫌疑犯,她在催眠元少城时被圣上一眼看出是有备而来,既然有备而来,必定有所求,那叶平安所求究竟是什么?后来圣上也看明白了,她求的是“公义”二字。当时的朝堂因为礼伍之争,诸多势力勾连,早已如一潭死水,叶平安的出现带来打破这种局面的转机,圣上用她的时候其实是将信将疑的,但最后她的确做到了。
另一个对她将信将疑的人,就是元少城了。元少城这个人我可能会单独写一写,他有一个很明显的表现是,不相信王法可以主持公义,叶平安每往前走一步,他都要问一句,会付出怎样的代价,或者是否想过后果。他看待叶平安的心态,是从觉得这个人过于天真到最后完全敬重的。在他有限的人生经验里,他认为想要实现他的野心和抱负必须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事,从来没有期望过能够依靠正当途径获得自己想要的。叶平安的出现,一次次打破了他的固有认知,才有了最后他去狱中见海宜平时说的那番话。是叶平安告诉他,想要实现这一切,所依靠的只能是王法。也是叶平安和她的同伴们做的事让他相信,如果一个人相信公义,那这世上就仍有公义在。
叶平安这个人,不仅是照亮了圣都的一道光,也是照向现实中人们心中的光,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那么多,不是只有爱和恨两种极端,对人对己,我们都可以选择理解、尊重或是宽恕,也可以选择放下。更加重要的是,在我们轻若鸿毛的的一生中,所思所行,不必一定非得有一个“为己”的理由。
题外话——关于演员
叶平安这个角色,给我的惊喜太大了,我都不知道要怎么消化,哈哈哈哈哈哈!就这样吧,叶心医的医术很好,可以稍稍治疗一点《一念关山》对我造成的伤害,这个伤害实在是很大,任如意真是永远的意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