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关卿我
发布于 2025-03-21 / 4 阅读
0
0

《掌心》剧评之一:剧情篇——从“生当败局”到“败局亦生”

之前说要搞一个连载的剧评,剧播完了,就来搞一搞,先从剧本说起吧。

推荐指数:⭐️⭐️⭐️⭐️⭐️

(剧情而言可以有四星,剩下的一颗是私心。)

故事背景是架空的康周元年,但是一看就是发生在武周年间的故事,这首先从背景上设定了女性向叙事的合理性。右相傅升均因梦获罪,叶平安却因窥梦之术以巫女之名闻名圣都,奇怪的是,除了附近的邻居,没有任何人来找她的麻烦——说明傅升均因梦获罪的说辞根本没人信,否则圣都的那些权贵们就不怕有心之人利用这个巫女窥得了他们的梦,让他们落得和傅升均同样的下场么?

这个第一集的楔子就没有一处闲笔,可见剧本的用心。剧本的严谨程度,从全剧终的那一幕倒推,会发现所有人都在片头的那方棋盘上,沿着既定的轨迹一路走到了结局,掌心的人,正是藏于珠帘后的圣上。

无巧不成书——从人物名字说起(过度解读预警)

我最开始注意到这个剧里人物的名字是因为一组对照——厉俊和辛俊。厉俊在开篇的楔子里出场,一出场呈现出滥杀无辜的形象,这个角色部分参考了酷吏来俊臣,他的身份是侍御史,象征他的是镜头里染血的刀锋,从他最后的结局来看,他是一把只为圣上所用的刀。辛俊是顾文宇的朋友,由顾文宇引荐到元少城身边做事,他在见元少城的时候,元贺生拿刀试了试他,他胆怯的反应和逃避的眼神告诉我,这不是个好人。我觉得这两个人的名字有意思,因为如果是我自己,不会那么明显给两个人取一样的名字,所以查了查,有趣的是,“厉”的本意指的是磨刀石,而“辛”的本意是刑刀,引申义为罪恶。如果再过度解读一下,那个布坊老板蔡允的为人,也和名字里的“允”是对应的,这个字的意思是诚信。郭义的名字自然不用多说。当然,也许这些小人物的名字只是恰到好处的巧合。

故事的背景是御史案,此案中被冤杀的监察御史余乾,“乾”为天,“余乾”大概是当时各怀鬼胎的官员中余下的一点公义,但是这一点公义,在十多年前被轻易地埋葬了,讽刺的是,在这件冤案中构陷余乾的,正是余乾生前的挚友海宜平。海宜平这个人,名字就带了一点讽刺的味道,海如何能平?无论是哪个意义上的“平”,都不可能做到,他追求的东西从一开始就是错的,结局当然是错得离谱。另一个略带讽刺意味的名字,是御史案真正的主谋康平王伍由敬。余乾的另一位好友孙曦正,心怀正气,是在长夏门前揭露海宜平的主要证人之一,也恰好契合了他的名字。

故事出场的第一个主线人物是左补阙郑元,“元”,是故事的开始;然后是杜梁,他是明确参与了御史案的人,和他的名字相契合的是,正是由他牵扯出了藏于背后的海宜平。海宜平为了掩盖当年御史案的真相杀杜梁灭口,都是同一条绳上的蚂蚱,杜梁的结局也会是海宜平的结局。除此之外,伍显儿的“显”,既对应了她的野心,也是她在整个故事中的写照,她的谋划从万国香二楼的幕后一步步走到观众面前。

所以再回头去看叶平安的名字,在故事终了的时候,她当然一定会平安,否则怎么对得起这个名字?

伏线千里——“天下之大,不是只有一个御史案”

这是叶平安要继续调查海宜平时,元少城的警告,他说的不错。

故事的引子是胡生发疯被满大街搜捕反贼的厉俊撞见,叶平安利用她医心之术发现此人是某位旅帅的部下,发疯只是战争中受伤后的应激反应,她本以为她的解释可以证明胡生是无辜的,可厉俊手起刀落,眼都不眨一下将胡生杀了。当然,叶平安出现在这里的目的实际上是想要引起马车上郑元的注意,而被杀掉的胡生,则是曾为旅帅的元少城的部下。胡生因战争所遭受的创伤不止是他自己的,也是元少城的,这个贯穿了全剧的暗线的起始,就是五年前大败的金原之战,战败的原因正是缺盐。盐关系到民生,民者,国之本也。这是本剧的立意,但是在前期的铺垫里,这条线相对隐晦。查盐案,是元少城的任务。

与之形成对比的明线是叶平安谋划的复仇,复仇开始于郑元的被杀,可郑元被杀后他府中的丧音却是郑公大义,对于叶平安这一行走在复仇之路上的人来说,她们追求的不是某个人的死,而是御史案的昭雪,因此下一步对付杜梁的时候,就只好借了八万两军饷,用当初余乾被诬陷的方式,定了杜梁贪污军饷的罪。叶平安的复仇之路,似乎有点太顺。当然了,她是主角,所以安心馆门口有人来闹事,有清正为民的海宜平来帮忙,又或者,圣上召见她之后就给了她掌心使的令牌。

要说圣上为什么给了她掌心使的令牌,我想借用《武则天》里上官婉儿经常懵懂的一问:“婉儿想不明白。”

武皇的回答是,“因为我喜欢你呀。”

当然这部剧里,圣上没有那么坦荡,圣都的朝堂已如沉疴,她开不出治本的药方,叶平安的出现正好是一剂对症的良药,如此而已。

到此为止,仿佛只是一个略显平淡的主角开了金手指的故事,但故事的发展却远不止表面看上去这么简单,军饷案只是引子,它将伍礼之争推到了幕前,唱戏的人是礼宗旭和海宜平。然后我们就知道了,叶平安之所以在前期如此顺利,只是因为她也是别人的一颗棋子而已。棋子,用尽则弃。所以叶平安在杜梁死后就被抓了。都说人心不可量,其实如果不是海宜平这种急于弃子的心态,叶平安可能一时想不到背后之人是海宜平,急就会出错。当卷入了伍礼之争的乱局中,当布衣平民试图以一己之力撼动高门贵族的利益时,叶平安也注定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代价将会是采莲的死,丹心的反目,霓裳的一走了之,以及姑母的不告而别。叶平安的金手指,只有圣上的一道掌心使的令牌,以及元少城无数次的袖手旁观,他不插手阻挠,已经是最好的安排。

当海宜平和礼宗旭都倒了,伍礼之争两败俱伤时,叶平安也到达了复仇的终点,在终点等着的人,正是她自己。我很喜欢第二十四集叶平安放下心结的那一段处理,将叶平安的心疾放大到避无可避的境地,仿佛是在告诉叶平安,也是在告诉观众,想要她死的人,正是被她坚持公义的勇气吓到的人。的确,没有人可以替受害者原谅,也没有人能替受害者不原谅。其实在长夏门的城楼上,当丹心告诉圣上挟持宗亲之罪与叶平安无关的时候,连叶平安自己转头去看丹心时也不敢相信,她从来不敢想,但受害者原谅她了。

到此,元少城一直以来追查的盐案终于和女主追查的余乾案并线。余乾案追本溯源,正是掌心使令牌下压着的盐。再之后,就是一年筹谋,最终逼得伍由敬和伍显儿谋反。结尾叶平安和伍显儿在千秋阁的对峙真是神来之笔,“如今你为了自己的执念,谋夺皇位,令时局动荡,这不是私心吗?你动用雷火,以朝臣的性命为筹码,决定他人的生死,这不是迷失吗?”

最后,“我能掌的,只有自己的本心。”

这个剧本的结构非常工整,将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白都恰如其分地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宿命般地将每个人推向了他们应有的结局。故事的底色比较悲凉,但人物的性格复杂多面,背负原罪的人并非一味沉重,杀伐决断的人也不是全无感情。这个剧本几乎颠覆了人们在平常影视剧中习得的思维惯性,比如叶平安这个手无缚鸡之力又无权无势的弱女子,不能派个人杀了了事?元少城一个邙沟出身的贱民,怎么可能当上大理寺的少卿?又比如那些围在安心馆门口闹事的人,因为与叶平安的相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剧的编剧笔下,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没有一个生命被随意践踏,编剧的落笔处,有悲悯众生的温情。听说是新人编剧,有点难以置信。

我实在太爱这个剧本了,能够看到拍得这么好完成度这么高的一部剧,作为观众我感觉很幸运。

镜头语言——节奏明快,没有一处闲笔

还是其次,主要是拍得太好看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夸起,就这样吧,留着以后慢慢絮絮叨叨。


评论